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中国当代医药
曾用名:健康人
主办:中国保健协会;当代创新(北京)医药科学研究院
主管:中国保健协会
ISSN:1674-4721
CN:11-5786/R
语言:中文
周期:旬刊
影响因子:0
被引频次:142081
数据库收录:
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哥白尼索引;期刊分类:药学
期刊热词:
护理,疗效观察,疗效,临床疗效,腹腔镜,护理干预,并发症,糖尿病,老年,高血压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研究者如何面对当代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状况谈(3)

来源:中国当代医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26 06:22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但想要从身心经验中有所创见,捕捉到真正重要的“无”,实在太过艰难。 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研、访谈等工作方式不同,贺照田依赖的是更为“间接

但想要从身心经验中有所创见,捕捉到真正重要的“无”,实在太过艰难。 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研、访谈等工作方式不同,贺照田依赖的是更为“间接”的文本细读,一种强度极大、极为缓慢的细读方式。 在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中,最常操练的“技术”也是文本细读。 不过,贺照田很早就对1980 年代以来的文本细读方式做过犀利批评,他认为建立在文本内外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细读,只会让文学成为理论的奴仆⑤贺照田:《后社会主义的历史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变迁》,收入《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》,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6 年版,第64-66 页。。 直到今天,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细读也难以摆脱这样的状况,越是精细化,反而容易误差越大。 与此不同,贺照田在三个专题研究中,分别将雷锋日记⑥贺照田:《如果从儒学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同时看雷锋》,《开放时代》,2017 年第6 期。、潘晓来信、欢欢发言视作“社会文本”,也就是第一手的社会文献, 他有一个更有趣的说法——“当事人的证词文献”。 他将研究对象称为“当事人”,也就打破了文本与现实的隔断,将当事人的表达视为具备公共性的“证词”。 雷锋日记关联的是1960 年代过度政治化的时代脉络, 潘晓来信是后“文革”思潮的典型文本,欢欢发言则产生于当代乡建和儒学复兴的大潮中。

对待这些一手文献,他拥有着福尔摩斯式的细节观察力。 总体上,他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文本,比如雷锋日记,成功的经验没有被词语充分表达,造成了失真的现象;而后毛泽东时代,比如欢欢的发言,又与自己真实的正面经验有所隔膜,无法摆脱既有语言直接讲述。 因此,他首先要谨小慎微地辨析经验材料的真伪,厘清能指的实际所指,避免失真和隔膜的误导。 这确实类似某种推理工作——“真相只有一个”。 他的目标是从这些当事人的证词中,确立尽可能可靠、准确和深入的当代精神史的“认知踏脚点”。

追求精确性,目的在于寄托遥深。 他想经由这些当代身心存在的关键节点,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释放精神史和社会史的信息。 通过对当事人身心状况的把握,探究其形成机制,既可以解开机制成功运转的奥秘(比如雷锋经验中的“集体英雄主义”), 也可以揭开问题产生的真实机制(比如潘晓来信中理想主义的难以转化),进而对症下药,真正承担起时代的认知要求。

从个体身心经验出发,落脚点是历史反省和时代认知。 雷锋、潘晓和欢欢都是特定历史—社会—精神脉络中的个人,是依然与当代精神状况密切关联的节点人物, 而非原子化的无根自我。个体悲欢不一定随风而逝,在特定时刻,他们承担着时代转变的痛楚,也蕴藏着改变的能量。 面对这些, 研究者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受力、共情力,一方面又要冷静地完成从“证词”到“结论”的推理过程,最大限度地抑制自恋的投影扰乱认知的准确性。 这种近乎矛盾的研究状态,对于真正释放日常生活和身心经验的认知价值来说,极为重要。 而对当代的研究者来说,基于对社会中自我的充分理解,并充分调动各种脉络来精确索解, 才能避免不自觉间被偏见与激情、立场与惰性驱使,真正攀登在认知的阶梯中。

从文字“看入”世界

贺照田以文本为媒介展开工作,同时又对文本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。 相较于文本内容,贺的研究同时强调文本的生产过程才是更根本的。 如果不基于后者展开研究,将会忽略重要的事实而导致结论的一厢情愿。 对潘晓来信的研究方式便是首先梳理这一文本的制造过程,这对其内容的单纯性和可信度有相当的解构作用。 相似的,在当代文学研究中,生产机制研究往往才被视作决定性、事实性、积累性的知识生产,而对于内容的阐释,往往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与或隐或显的立场制约,显得不够“科学”。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文本的依赖程度,而是字里行间到底能提供什么。

贺照田直言中文系的学术训练令其对文字有本能的倚重,他对于当代身心状况的研究也是借助于经验文本展开的。 而他真正想要挑战的目标,是穿越文字“看入”世界。 他认为“看见”是对世界的直观,而“看入”则是透过面纱真正理解现实。 在回顾自己的研究历程时,他曾重点反省了自己从语词到语词、从学校到学院的生存状态所带来的认知限制:

从学校到学院的人生形态, 掌握的知识、思想资源看似不少,但却不会遭遇——必须直面具社会公共性后果的复杂、紧迫现实就摊在自己面前,要求自己必须当即应对的挑战。 就是,我是活在今天的历史—现实之内,但这种活其实和历史、现实只是一种松散的关系,在我和历史中极具挑战性的部分不会打照面的意义上,也可说我不过是历史的旁观者。①贺照田等:《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? 如何可能? 》,第391 页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当代医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ddyyzz.cn/qikandaodu/2021/0426/1201.html

上一篇:当代文学中的乡贤及其价值与意义以白鹿原和裸
下一篇:笔墨语言的当代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