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中国当代医药
曾用名:健康人
主办:中国保健协会;当代创新(北京)医药科学研究院
主管:中国保健协会
ISSN:1674-4721
CN:11-5786/R
语言:中文
周期:旬刊
影响因子:0
被引频次:142081
数据库收录:
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哥白尼索引;期刊分类:药学
期刊热词:
护理,疗效观察,疗效,临床疗效,腹腔镜,护理干预,并发症,糖尿病,老年,高血压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克己复礼:当代“礼”传播走向的社会学考察(3)

来源:中国当代医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07 11:32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此外,全盘复古儒家理想化生活的状态是否可行仍值得考量。2005年,净空法师筹集5000万善款,在安徽汤池创办了一所民办非营利性的中华文化教育单位,

此外,全盘复古儒家理想化生活的状态是否可行仍值得考量。2005年,净空法师筹集5000万善款,在安徽汤池创办了一所民办非营利性的中华文化教育单位,取名庐江文化教育中心。在这个人口仅为4800人的小镇上,旨在培养社会亟须的伦理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和社会文化教育工作者。以各种办班教学活动,配合汤池镇人民政府,试图构建和谐社会示范镇的样本出来。那里没半点工业文明的痕迹,传授儒家经典给“种子教师”,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后将传统文化传播各地,在汤池极力打造所谓“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”的净土。构想是美化的,媒体和当地官方也总结了不少“成绩显著”的文字报道。然而,在2008年12月,这所曾被当地镇上年轻人戏称为“古装真人秀”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心,在开办了三年后终于停办。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兴衰,让“礼”的教育与传承者们心中再次萌生困惑,寻回缺失的精神寄托这个出发点不会错,不过不能仅仅将对礼的教育停留在一些行为操作层面。

“礼法和礼义,二者缺一不可。有礼义没有礼法,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;有礼法没有礼义,礼法就成了真正的形式主义了。”[16]彭林以中国人父母去世之后穿丧服为例,阐释礼法和礼义。他认为:“每天看到这个丧服,你就会想起老人家生前对你的中中慈爱,对你的抚养。……悲痛达不到的,要把它提升起来。你父母死了,应该要有悲伤的,不能这样无所谓。目的就是让人的心情要打到合于礼的境界。”[16]10

在当前,特别是针对青年人的知“礼”教育,更是当代高校思想教育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应有之义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,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,作为一种责任、一种精神追求、一种生活方式,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、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,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,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。”[17]对于当代知“礼”教育而言,多集中在礼法的层面,也就是说兴奋点都喜欢在怎么做的方面停留。于是,人们被告知走路转弯时要怎么走、握手要停留多少秒钟、鞠躬时身体要弯多少度等。这些并非不重要,而是要配合礼义才能真正将“礼”文化侵入人心,也就是要告知国民其中的意义,否则就成了行为艺术。

三、重塑:“礼”作为社会模式的复归

“礼”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模式,在当代需要重新审视与重塑,从而达到复归的目的。内化于心、外化于形、物化于情。从这三方面入手,将“礼”作用于当代的伦理秩序、社会管理、社会联结的层面。

其一,“礼”内化于心在于塑造“养之成德”的伦理秩序。德是礼的内在纲领,礼则是德的细节体现。礼作用于人的内心、性情乃至情感,恰如冯友兰所论:“礼之用除定分以节人之欲外,又为文以饰人之情。”[18]梁漱溟对礼的功效也给予很高的评价。他直言礼的效用:“直接作用于身体,作用于血气;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,而理性乃油然现前,其效最大最神。”[19]凡是违背了德,便不成称之为礼,礼围绕德而开展。“在儒家看来,道德是在人与人交往的具体行为中实现的,这些行为的共同模式则为礼。礼是相互尊重的表达,也是人际关系的人性化形式。”[20]一个人的举手投足、讲话方式、接人待物的气质修养,反映了其价值观和世界观。也有人将礼视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。李亚农表示:“在我们看来,‘礼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‘数百年来的习惯’。整整一部《仪礼》都是记载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习惯的。”[21]彭林教授曾言及在课堂教学中会躬身垂范,在课前课后向学生行鞠躬礼,引导学生们向老师行礼,师生间重塑礼文化,强调彼此尊重。礼的教化着眼于将人的道德本性好的一面激发出来,并涵养、扩充、大而化之。所谓“礼者,所以经天地,理人伦,皆人性所固有,而非伪貌饰情之具也。”[22]基于此,礼文化在当代的推广,目的旨在让人成为精神自我与道德自我的存在。

其二,“礼”外化于形在于强化“齐之以礼”的社会管理。清代康熙曾高度评价礼的重要性,他在《日讲〈礼记〉解义》的序言中曰:“朕闻六经之道同归,而礼乐之用为急。”[22]序言1华夏民族在自觉调控社会运行时形成了礼,而礼又作用并渗透至中国社会的不同层次和领域内。荀子强调礼对人们行为的外部规范之用,他认为礼的起源也正是基于社会管理为目的。《荀子·礼论》曰:“礼起于何也?曰: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,则不能无求;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不争;争则乱,乱则穷。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义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,使欲必不穷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以起也。”[23]基于此,《孝经》便言: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”[24]梁漱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,他说:“以我推想,孔子最初着眼的,与其说在社会秩序或社会组织,毋宁说是在个人——一个人如何完成他自己,即中国老话‘如何做人’。不过,人实在是许多关系交织着之一个点,做人问题正发生在此,则社会组织社会秩序自亦同在着眼之中。”[19]115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当代医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ddyyzz.cn/qikandaodu/2021/0107/677.html

上一篇:从中国古代智囊演变看当代智库建设
下一篇:被异化的当代生活 ——评乔叶的《随机而动》